新物流是数据基础设施的社会化共享以及智能物流技术的全面普及。目前中国完成新物流业态布局的企业只有一家半,一家是菜鸟,那半家是京东物流。一家独大的菜鸟网络和奋起直追的行业大佬,构成了目前我国的新物流的竞争格局。
菜鸟为什么要重模式做物流?
许多传统物流公司对菜鸟最大的误判,就是菜鸟可能只愿意垄断物流大数据,只喜欢赚轻模式的钱,“苦且累”的笨活、脏活,菜鸟恐怕不愿意干,所以他们乐观地以为未来依然存在很大的生存空间,也有很长的时间调整窗口。
可事实并非如此。
菜鸟重模式下沉,并不是马云太贪婪,也不是阿里太强势,更算不上“吃相难看”,恶意不给友商或其他企业活路,而是菜鸟必须这样做。
一个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和市场事实——对于服务为王的零售业而言,纯粹靠大数据是形不成核心竞争力的。
大数据虽说很容易发现问题,提升时效,找到商机,但解决不了关键的服务升级问题,要降低运营成本,解决配送质量,优化消费体验还是需要打组合拳的。
本来按阿里的社会化协同策略和马云的设想建议,传统物流企业最应该做的,就是借阿里的大数据赋能和海量业务流量支持,快速完成技术优化和管理升级,至少在物流领域的服务细节和品质方面,形成可与京东、顺丰可媲美的竞争优势,从而成为阿里大生态中最坚实,也可能是最有活力的业态“底层”和大物流联合体。
如果按照马云的设想,传统物流企业能够顺利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升级,那么该怎么上市还会怎么上市,该怎么赚钱还会怎么赚钱。
可遗憾的是,传统物流领域一直弥漫着一种集体性的偏执情绪和生存恐惧——那就是害怕阿里会在业务流量和大数据上卡脖子,从而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。
这种担忧有没有道理先且不谈,但应对的策略实在让人尴尬。大概太多的物流老总对马云既不服气又很眼红,都想借互联网+思维弯道超车,也都在有意无意地模仿马云,几乎人人都有做平台,搞闭环的野心和梦想,最后结果就是每家物流公司都选择拚命做大,而不是认真做强。
换句话说就是乱铺摊子瞎布局,一方面痴迷概念创新,一方面大搞重复建设。
事实上,在互联网时代的强马太效应下,面对阿里和京东两座大山,其他物流公司根本没机会,也没必要,更没可能做好平台。
最明智的做法是苦炼内功,做好、做精、做细自己的专业服务,然后以协同身份,成为巨头平台生态下不可或缺的战略合作伙伴和行业中最有实(势)力的竞争者。
这一点也是马云特别强调的“眼光格局”,做小池塘的大鱼,还是大池塘的小鱼,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思考清楚的生存哲学命题。